沒有人有欣悅感,更沒有人倡議搞什么慶典。 2012年,華為的年銷售額達到了驚人的2202億元——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。 同年,華為宣布利潤突破154億元(這還不包括用來給員工發獎金的125億元紅包)。同樣是在這一年,華為的研發費用高達299億元,相當于中國許多頂級企業的年產值。 ——這是中國最優質的一家民營企業,沒有之一。 如果單從數據上看,創立25年來,華為從6名員工發展到15萬名員工(其中外籍員工3萬多名),從2萬元創業起家到銷售額2202億元,作為一家無背景、無資源、缺資本的民營企業,華為將西方眾多百年巨頭紛紛斬落馬下。它被眾多跨國對手視作“東方幽靈”。 事實上,就在華為開始創業的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,國內誕生了400多家通信制造類企業,但這個行業注定是場死亡競賽,贏者一定是死得最晚的那個。華為活到了最后。 華為為什么可以活到最后?背景論、關系論等紛紛出籠,是這樣嗎?不然華為為什么不上市呢,為什么不接受采訪呢? ——任正非1968年畢業于重慶建筑工程學院,后入伍。他45歲創業時,還是個通信行業門外漢;而25年之后,其以1.42%的股權統率一個15萬人的企業,打破全球信息技術行業最殘酷的定律——華為是有門道的。 從某種意義上說,華為就是任正非管理思想的試驗場。軍人出身的任正非喜歡談論上甘嶺戰役:美軍當年用電腦模擬推演,認為可以在一天內拿下陣地,可后來的結果卻讓美軍大跌眼鏡。 原因在于電腦只能模擬常規性的東西,不可能模擬得出有人會去堵機槍眼,有人身上著火也會一動不動,這就是精神的力量。任正非認為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就是“上甘嶺”,“上甘嶺”也許不能直接產“糧食”,但企業一旦丟失了“上甘嶺”,就永遠不會產“糧食”了。 應該開始對華為的觀察了。“但要知道,你未必能達到華為的高度,但方向一定要走對。”(內容來自網絡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