垃圾也能發電?你知道么?
作為處理垃圾“無害化、資源化、減量化”的最佳方式,垃圾發電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,但推進卻有待更廣泛的支持——
目前,貴州主要采取填埋方式處理垃圾。但垃圾填埋不僅要占用大量土地,同時,由于喀斯特地貌,填埋的垃圾極易滲漏,對地下水構成嚴重威脅。
垃圾發電是處理垃圾“無害化、資源化、減量化”的最佳方式,而該項目在貴州卻推進得較為艱難。
垃圾該往哪里走
冬日陽光下的興義市,樓群潔白亮麗。但高卡村垃圾填埋場一帶塵土飛揚。這個垃圾填埋場設計日處理垃圾量330噸,2008年正式投入運行。
“最多還能運行3年。”垃圾填埋場管理人員告訴記者,目前每天要處理垃圾近400噸。
對于興義市垃圾填埋場的超負荷運行狀況,黔西南州發改委副調研員付家華用“十萬火急”這個詞來形容。
興義市垃圾填埋場離市區15公里左右,但由于填埋場高于市區,產生的滲漏液對全市地下飲用水構成嚴重威脅。
讓他更為憂慮的是,填埋場才運行了幾年,已經出現了超負荷運行的情況,而全州目前在建的7個垃圾填埋場,有的因建設年限較長,工程超概算較大,地方財力有限,影響工程進度。
與黔西南州相比,貴陽市垃圾圍城形勢更為嚴峻。
貴陽市城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,占地97萬平方米的高雁填埋場設計年限為31年,自2000年啟用以來,僅13年時間就將封場,不再接受垃圾,未來四城區每天2000多噸的垃圾該往哪里走?
“垃圾圍城”如何破局
為了探索一條符合貴州省省情,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的垃圾處理方式,借鑒其他省的先進經驗,貴州省政府2013年9月印發了《貴州省推行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實施方案》。
“但水泥窯協同并不是處理垃圾的終極方式。”付家華認為,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中,垃圾并不是主導產品,并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。水泥企業可以處理垃圾,也可以不處理。一旦遇到水泥市場不景氣等問題,垃圾還是得不到徹底解決。
付家華說,垃圾發電才是處理垃圾“無害化、資源化、減量化”的最佳方式。
如何讓大眾接受
貴陽市決策層下定決心建設垃圾發電項目,項目推進卻阻力重重。
據了解,早在2009年底,白云區項目就開始招投標,但因種種原因擱淺。2011年再次啟動項目,到2012年4月完成了BOT招標,各項前期工作已經準備就緒,而選址問題一直還難以最終確定。
項目業主負責人說,因為部分老百姓認為廠址離市區太近,會影響今后生活。
為了解除群眾疑慮,2013年8月,業主方曾經組織白云區、觀山湖區政府、人大和村民代表40多人前往廈門、黃石等地參觀考察已經建成運行的垃圾發電廠。
通過實地了解,參觀者對垃圾發電項目有了較深認識,但是,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就像建城市公共廁所一樣,大家都認為十分需要,就是不愿意建在家門口。
“對貴州而言,垃圾焚燒發電還是一個‘新鮮事物’,人們的認識和理解需要一個過程。”貴州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處長卓軍認為,關鍵是需要加大與民眾的溝通力度,以及邀請民眾參與決策的全過程,消除民眾對垃圾焚燒的恐懼。
垃圾發電意義何在
2013年5月,興義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開始動工建設,目前完成工程量的70%。
項目設計規模為每天處理生活垃圾1050噸,總投資約5億元,采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垃圾焚燒發電工藝,生活垃圾焚燒余熱用來發電,每年可產生1億度電,產生的蒸汽用來供給工業企業使用,垃圾焚燒產生的爐渣用來制作建筑廣場磚,充分做到“變廢為寶”,廢物資源的循環綜合利用。
承擔項目建設的興義市鴻大環保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洪福說,這是貴州第一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,項目建成后不僅可以節約大量土地及固定資產投資,并能兼顧解決興義市、興仁縣、安龍縣和頂效開發區的垃圾“無害化、減量化、資源化”處理,成為貴州省多縣市生活垃圾處理示范項目。
“我們的優勢就是憑借‘歐洲技術、中國制造’拓展市場。”王洪福說,在建的興義焚燒發電項目,就是利用控制溫度、時間、湍流度,讓煙氣在1000℃以上的爐膛中停留兩秒鐘以上,消除二惡英,二惡英排放為每立方米0.034納克,不僅低于1納克的國家標準,還低于0.1納克的歐盟標準。
不僅如此,王洪福還介紹,興義市垃圾處理成本是90元/噸至120元/噸之間,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業主與政府簽訂的協議價是80元/噸,低于政府成本。
按照王洪福的設想,將來這個項目是一個教育示范基地,要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垃圾發電,認識垃圾也可以變廢為寶,還可以利用爐渣制磚等綠色循環經濟模式。
根據《新能源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,“十二五”期間,全省9個市、州政府所在地規劃布局10座垃圾發電廠,每座裝機3萬千瓦,日處理垃圾800至1000噸,一年可處理垃圾360余萬噸,節約原煤70多萬噸。
這些項目建成后,將為打造循環經濟體系,推動節能減排,節約土地和保護環境等起到巨大作用。